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水污染源排放管控研究室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突击队”,40周岁以下的青年占比高达67%。自2018年以来,整个团队,尤其是青年同志们,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围绕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要求,践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逐一突破顶层路径不清晰、标准规范不健全、基层认识不到位等难点痛点,成果多次获生态环境部领导肯定批示,有力推动了改革事项的平稳落地,为碧水保卫战贡献青春力量。
破解改革难题,确保监管不断档、责任不缺位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的最后关口。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职责划转至生态环境部。面对新的职责,这支团队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起改革支撑重任。团队组建改革专班,率先开展业务交接方案研究,支撑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顺利完成全国两万余个排污口信息的接收工作。
在机构改革初期,团队敏锐地察觉到各地出现的“不敢批、不愿批、不会管”现象,迅速支撑编制《关于做好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划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排污口监管不断档、责任不缺位。
团队的青年同志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100余项排污口管理政策,扎实开展10余个省份的现场调研,摸清了现实监管需求。
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的带领下,团队联合住建、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专家,攻坚城镇雨洪、大中型灌区、港口码头排口监管难题,形成了跨部门的群策合力。
团队总结出改革面临的“底数不清、责任不明、认识不透”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有口皆查、分类整治、分级监管的工作建议,构建了排污口顶层设计的初步框架,支撑编制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创新改革举措,科学构建“1+N”制度体系
团队充分发挥青年智慧,创新“查测溯治管”技术路径,参与设计了以国务院文件为“1”,部门规章、技术文件、标准规范为“N”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的领导下,团队负责人张文静统筹协调,青年同志各显其能,群策群力,将一系列促改革、谋发展的真招实招融入制度设计。
团队成员叶维丽结合简政放权要求,设计了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简化技术要求,为基层减负、为企业减压,相关内容被纳入生态环境部令《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高涵、张鹏深入调研农村生活污水监管,为拓展监管范围、明晰排污口分类提供了一手资料。
彭硕佳、郭黎卿、韩旭自主攻关多项技术难题,关键技术应用于排污口溯源、整治、规范化建设等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
刘锦华刚入团队便独挑大梁,牵头修改排污口设置审批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及办事指南,展现了专业素养。
经过5年的努力,团队参与的1项部门规章、4项技术文件、8项标准规范均已印发,为排污口监督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狠抓改革落实,巧用数字媒介助力提质增效
让新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团队依托青年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政策宣贯路径,推动“科普宣传到一线”。
他们利用新媒体优势,指导平面设计团队以创新画说法条、科普视频、科普画册等形式,将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各环节的技术要点转化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卡通画片,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总阅读量超过200万。
为动态掌握全国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进展,及时发现各地工作难点、堵点,团队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的领导下,构建了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排污口电子台账。
团队还奔赴排污口排查现场,以扎实的实践经验推动平台优化提升。通过他们的努力,全国33万个排污口已全部纳入“云端”管理,为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这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团队,勇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任,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改革打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将政策蓝图逐步转化为治水实效,蹚出了制度创新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的生态治理新路,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环保铁军的担当。
来源 | 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