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多伦县:翠松满山 沙地生金

发布时间:2024-05-24 08:32:25 来源: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局

  阳春五月,走进浑善达克沙地南端的多伦县,站在高处俯看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令人心旷神怡。

  多伦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南端,毗邻京津冀,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素有“坝上古城、草原水乡”的美誉。

  近年来,多伦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使绿水青山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被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授予自治区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在沙中蔓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和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县域内形成了3条大沙带,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年刮十几场沙尘暴,不仅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

  “治理前,满眼是黄沙,隔三岔五就要刮沙尘暴,严重的时候,流沙能把门堵住。”回忆起过去的岁月,70多岁的大孤山村民说到。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多伦视察并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从此,多伦成为祖国北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发端地。先后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百万亩碳汇景观经济林工程、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重点项目。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023年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2023年的85%以上,实现了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境内共有野生动物49种,野生植物571种。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现在多伦县绿化越来越好、街道越来越干净,我每天早晚到小区周围来遛遛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特别好。”当地居民开心地说。近年来,多伦县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淘汰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加快热源点和热力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和加油站、加气站油气回收改造治理,全县所有加油站均已安装油气回收装置。持续加强施工工地、裸露土地、各类堆料场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治理,2023年全县优良天数比例为93.3%(扣除异常沙尘天气影响后)、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均优于全区平均值,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建立排污口工作档案,定期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大水源地保护区巡查监督管理力度。强化企业污水处理,监督排水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对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网进行改建,做到应收尽收。与周边旗县建立河湖跨区域协作共管机制,河湖污染得到有效管控,白城子、大河口2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全县无受污染耕地,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过去一年到头只能挣4000多块钱,现在建设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羊肚菌,每个大棚收入比种植蔬菜时增加近10万元。”家住多伦县诺尔镇北村的村民激动地说。近年来,多伦诺尔镇北村成功申报并获得“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认证,为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撑开了“致富伞”。当地政府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畜牧业坚持“禁羊稳牛”。种植业坚持“为养而种,适度发展经济作物”,饲草料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的近一半。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引导农民在林带间种植油桃、葡萄、中草药,养殖梅花鹿、狍子等,实现产值1.08亿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多伦县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森林氧吧”、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并积极探索全域游、体育游、文化游、康养游、冰雪游、生态游等,打造出以多伦玛瑙、多伦鱼、山野菜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品,并成功承办全国“十四冬”冰上龙舟赛,游客数量逐年递增,近5年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多年来,多伦县打响一轮又一轮绿化战役,推动人工绿浪一波接一波向沙地延伸,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促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双赢,创造了成效明显的多伦县“两山”转化模式,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多伦力量。

  文字:白小玲   

分享